从清远英德市区出发,开车一个小时,就来到了英德市石牯塘镇三联村。连片的桑田映入眼帘,村民们正忙着给桑树剪枝、施肥,让来年的桑树枝繁叶茂。
三联村是蚕桑专业村,有8000多亩桑田,其中200亩是链嘉乡(广东)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雪艳的桑叶菜示范基地,还有3000多亩桑田属于她作为理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5年前,李雪艳返乡创业,在三联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这几年,她通过引入新技术,将传统单一种桑养蚕的产业,延伸到做桑叶菜、桑叶茶,并研发出蚕桑护肤品、蚕桑系列食品,让每亩桑田增收近3000元,辐射带动周边1100多户桑农就业增收。
“吾是英德人,心装英德事。”李雪艳说,回到家乡,通过个人的努力带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村民增收致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
大学毕业后,李雪艳选择到深圳打拼。有着飞行器制造工程和英语专业双学位的她,如愿进入航空航天领域。原来,她以为能够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2019年春天的一个电话,让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电话是父亲打来的:“家里蚕桑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手,你愿不愿意回来帮忙?”
李雪艳家是当地有名的蚕桑大户。她的爷爷率先在村里种桑养蚕;父亲带头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优质蚕苗、蚕桑种养技术指导、蚕茧收购、桑叶收购等一站式服务;哥哥则成立了英德市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规模化生产桑叶菜。
接完电话,李雪艳从深圳赶回了家乡英德。当晚,一家人坐在一起,探讨蚕桑产业的未来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将桑叶菜等传统农产品做出品牌、推向更大市场。这就需要更年轻更有市场头脑的人才加入。父亲望向李雪艳,眼神中带着期待。
![]()
从一线城市的“航空航天”回到家乡“脚踩泥地”,值得吗?那一晚,李雪艳彻夜未眠,思考未来的方向。
“在深圳这座人才济济的大城市里,我能发挥的作用可能是微乎其微,而回到家乡发展,倘若通过我的努力,能带动一个村子的农户增收、一个产业的创新升级,不也是很有意义的吗?”经过认真思考,李雪艳辞去深圳的工作,返回家乡。
但故事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过几个月的摸索,李雪艳意识到,自己的经商经验不足,经营蚕桑产业的能力还需提升。
为了进一步探索英德创业情况,链接更多资源,她决定“曲线救国”,选择到刚创立的英德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工作,负责基地的运营管理,为有志于返乡创业的青年人才提供专业创业孵化环境,推动项目落地。
在职期间,她累计服务创业项目54个,直接带动就业850多人次,服务对象涵盖返乡创业大学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海外留学归国返乡创业者、等,孵化行业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电商等。
积累了一定经验后,2021年,李雪艳辞去孵化基地的工作,成立链嘉乡(广东)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桑叶菜销路,并开发蚕桑系列食品,立志让蚕桑产业焕发新活力。
“公司名字是‘恋家乡’的谐音,我是个恋家的人,希望回到家乡,陪伴在家人身边,为父老乡亲们的增收贡献一份力量。”李雪艳说。
![]()
桑叶菜是一个药食同源的“小众”产品。目前,桑叶菜虽然已然浮现在餐饮业,但还未普及到百姓餐桌,桑叶菜供大于求。加上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桑叶菜品质参差不齐,价格差距大,导致市场恶性竞争。
刚开始,性格内敛的李雪艳,并不太敢向别人推销。为了给她壮胆,哥哥会陪着她一起拜访客户,由哥哥先寒暄一番,再由李雪艳来沟通。慢慢地,李雪艳可以独立“谈生意”了。
![]()
外出就餐时,李雪艳会看店家的餐牌上有没有桑叶菜。有的话,她会特意点来尝尝,顺道推销自家的桑叶菜。“我们是桑叶菜的生产厂商,想不想尝试一下我们的产品?可以给你免费寄样,对比一下品质、性价比。”通过这一种方式,李雪艳叩开了一家家餐饮店的大门。
除了线下销售,李雪艳还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设立线上商城,拓宽桑叶菜的销售经营渠道。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李雪艳说,桑叶菜长到“一芽两叶”时质地柔嫩,适合食用,但有些同行会换成“一芽三叶”,甚至在菜叶中加水,以增加重量。以次充好的同时,用低价来恶性竞争。
同样一包菜,餐饮商家不一定可以看出品质区别,却会被低价吸引。但顾客能明显尝出口感不好,下次也就不想点了。时间长了,影响桑叶菜行业发展。
“前两年,这种乱象对我们的冲击特别大。”李雪艳说,但她依然选择坚持品质,并不断改造生产的基本工艺,保证桑叶菜的鲜嫩程度和净含量,希望靠品质取胜。“入口的东西,一定要坚持品质,农药残留检测过关是基础,加工全环节也得将卫生安全放在首位。”
在这个过程中,李雪艳因价格不占优势流失了一些客户。但让她欣慰的是,过了一段时间,曾经走掉的客户又找了回来:“我找你,就是冲着品质来的。”
如今,英德的桑叶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她的公司基地也获得“广东省菜篮子工程-英德菜篮子蔬菜基地”的称号。在李雪艳的带动下,当地农户纷纷加入桑叶菜的生产链条,在种桑养蚕基础上,采摘桑叶嫩芽做桑叶菜。
![]()
三联村村民李桂珍种桑养蚕已有10年。她说,“以前种桑养蚕,起早贪黑,还面临蚕病死的风险,现在不但可以养蚕,采摘桑叶嫩芽也有额外的收入”。
如今,石牯塘镇桑树种植培养面积已达1.3万亩左右,辐射带动1100多户桑农就业增收。收成好的时候,桑农每亩可增收近3000元。
“我们的蚕桑护肤产品主打绿色护肤,使用了桑叶提取物、红茶发酵液等自然成分……”直播间里,李雪艳正在向网友们推介研发的护肤品。
![]()
“蚕桑产业链条很长,要往深加工、精深加工挖掘,才能够有效提升蚕桑产业效益。”随着桑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稳定,她不满足于此,希望依托新技术,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们把桑叶送去检测,发现其中蕴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多酚、维生素、矿物质等,很适合应用在护肤产品中。”2022年,李雪艳和好友合作,成立了广东木光子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让蚕桑搭上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快车。
在运用桑叶提取物的基础上,李雪艳团队结合英德的两大特色农产品——英德红茶、麻竹笋的提取物,做英德本土特色的绿色植萃护肤产品。
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李雪艳来说,涉足美妆行业,每一步都是挑战。一个简单的面膜,就涉及原料提取、原料检测、灌装生产、包材等多个行业。为此,她四处奔走,咨询不同企业,向专家请教,“货比三家”找到最合适的生产商。
2023年4月底,首批样品诞生。她和合作伙伴将每款产品都试了一遍,并根据效果不断调整。精益求精的要求,让生产的工厂后来都有点“不耐烦了”。
最终,经过五六次打样,产品终于令人满意。“看到成品的那一刻,有种打了胜仗的感觉。”李雪艳笑言。
为了打开销路,李雪艳依托积累的资源,把第一批“木光子宸”系列护肤产品成功销往高校,并尝试在电子商务平台直播进行推广。
对首次直播带货,李雪艳记忆犹新:“当时,讲得声音都沙哑了,第二天就发了高烧。”然而,刚开始的直播间很冷清,在线人数经常个位数,甚至是零,有时候一单都没有卖出去。
“虽然可以另外找人直播,但还是想突破自己,提升综合能力。”李雪艳说,崩溃的时候,她就暗暗告诉自己,要一步一步走扎实,不要急于求成。
![]()
如今,在英德当地,提起蚕桑产业,不少人会说找“蚕桑三代”“蚕桑孙女”李雪艳。这让她更有了责任感。“作为新农人,要脚踩泥巴,眼里有光,心中有梦,希望带动影响更多年轻人返乡,一起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李雪艳说。
今年是实现“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百千万工程” 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无数女性活跃在一线,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巾帼力量。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南方日报、南方+、南方网推出“百千万的她”专栏,讲述千万个“她”和“百千万工程”的故事。敬请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上海一医院开出甜水铺,登上好评榜第一!点单前医生先开“处方”,3款饮品最受欢迎
普京对西方供乌武器划“红线”:若使用“战斧”导弹袭击俄领土,将招致惊人回应
字母哥31+20+7无缘今日最佳球员!因为东契奇49+11+8创8项纪录
突发特讯!台青通告全球:台湾人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罕见措辞引发高度关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创新方式方法 做到市场有所呼、政策有所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