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高水平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战略部署,充分的发挥科技社团“智力引擎、跨界枢纽、资源聚合”的独特优势,本号特开设专栏,聚焦科技社团赋能共同富裕的多元路径,以实践案例为切口,展现科技社团在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成果转化推广与社会治理中的生动探索。
厚壳贻贝是嵊泗海洋经济特色产业,是嵊泗人民向海而生、经略海洋、实现共富的支柱产业。为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嵊泗县人才办和县科协合力推进下,省水产学会整合全省渔业科技力量,实施“希望之光”人才帮扶活动,通过平台建设、项目抓手,推动贻贝养殖产业机械升级、技术创新、人才筑基,为嵊泗县厚壳贻贝产业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
嵊泗县位于东海之滨,海水养殖业是其重要产业,养殖面积达3.6万亩,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量55.3%,其中贻贝养殖占比高达 95.7%。但嵊泗的贻贝养殖产业面临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操作劳动强度大、加工模式粗放、产品保鲜期短、市场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为解决这一些难题,省水产学会以“希望之光”组合式人才帮扶团工作为抓手,组建专家团队,搭建工作平台,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培植乡土人才,助力嵊泗海水养殖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
“希望之光”组合式人才帮扶团以“院士专家团队+省级学会+人才驿站”的模式,针对不同层面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精准发力。发挥学会理事单位作用,以一名成员带动一帮人,一个方向解决一批问题的思路,邀请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教授担任嵊泗帮扶团组长,副理事单位——省级研究所和推广机构主要负责人作为成员,共同参与嵊泗帮扶工作。按照全链帮扶工作要求,深入调研产业需求,制定年度帮扶计划,建立线上交流群,落实月度工作报告制度。先后提交《嵊泗贻贝产业明显问题和对策建议》《拓展国内预制菜市场 推进嵊泗贻贝产业高水平发展的若干建议》两份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报告,为嵊泗贻贝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同时,建立省水产学会嵊泗海水养殖服务站,指导建设博士创新站和科技小院,成立浙江海洋大学嵊泗研究院,联合承办贻贝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才企对接“科学咖啡馆”活动,为嵊泗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的科技与人才动力。
![]()
通过研发自动化设备、创新保鲜及养殖技术、建立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等,将科技成果切实应用到贻贝产业的所有的环节,明显提升产业效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化、高效化转变。
![]()
针对贻贝产业全链发展短板,省水产学会秘书处组织帮扶团单位和企业积极设计课题,先后获批实施《厚壳贻贝优质苗种繁育、绿色生态养殖及高效利用加工技术》《基于水动力调控的贻贝增产增汇养殖技术》《厚壳贻贝乌金快速生长品系选育》等3个省“三农九方”项目,指导建设贻贝自动包苗与海上原位收获成套装备及全程机械化集成研究、海水循环水养殖农机农艺融合示范试验基地等2个省农业“双强”项目。浙江海洋大学还把厚壳贻贝作为舟山渔业育种育苗科创中心的两大品种之一,加以联合攻关。通过项目实施,促成了贻贝自动包苗机研发,实现苗绳进料、包覆、输送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效率较人工提升5倍,人力成本直降60%;组织制订苗种质量、养殖技术、鲜活贻贝分级规范等多个贻贝标准,建立从育苗、养殖、加工全流程品控标准,推动厚壳贻贝品质达标率明显提升;开展贻贝加工制品品质风味评价与预制调理新产品研究开发,引入“贻贝速冻抑菌保鲜+生物胺控制”新型保鲜工艺,鲜品保质期从2天延长至18天,冻品保质期从18个月延长至24个月;专企合作引入厚壳贻贝优质种苗,推动零售价从2元/斤跃升至10元/斤;引入海上人工上升流技术,实现贻贝养殖产量提升10%以上,碳汇能力提升 20%以上。以上科技项目实施,推动厚壳贻贝年产量占全国67%以上,全产业链产值保持10%年增长。同时,支撑完成国内首例依托司法程序的贝类养殖沉积惰性有机碳汇交易,为嵊泗贻贝养殖争取碳汇补偿奠定基础。
![]()
培育本土人才,提升从业者素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针对本土海水养殖从业人员技术分享不够、身份认同感较低等问题,积极探索产业人才评价机制,率先出台《嵊泗县海水养殖产业人才评价认定办法》,通过培训、比赛、举荐、贡献“四认定”法,2024年首批认定11名海水养殖师傅。2025年,通过“科技副总”等机制柔性引进22名高层次专家驻企研发,指导开展育苗、养殖、病害防治、加工保鲜等技能培训80场,覆盖养殖工800余人,辐射一线名技能人才纳入海水养殖全产业链人才库,有效构建产业人才梯队,激活海水养殖内生动力,带动贻贝养殖户户均收入达30万元,实现人才驱动下的长效共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