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吃花,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 饮食顺应天时,是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智慧。随着几场秋雨落下,天气愈发寒凉,菜市场里的蔬菜摊位也悄然换了一番景象。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并非所有蔬菜都值得往家搬。有些蔬菜,深秋时节口感、营养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潜藏健康隐患。了解这其中的门道,不仅能让我们吃得美味,更能吃得安心。尤其是以下这5种蔬菜,懂行的人都会谨慎购买,可惜还是有人常常买来给家人吃。
辨识特征: 顶花带刺,笔直均匀,颜色翠绿得有些不自然,摸上去却缺乏天然的“刺手感”。
黄瓜本是喜温的夏季蔬菜。深秋自然生长的黄瓜早已下市,此时市面上的多为大棚温室产品。为了保持其“卖相”,在运输和储存中,商家可能会使用一些保鲜剂,甚至有可能使用激素(如膨大剂)使其长得更直、花不脱落。这样的黄瓜,看似水灵,但口感往往寡淡无奇,瓜味不足,水分也不够清甜。有经验的菜农深知,自然成熟的作物才最美味健康,因此他们自己更倾向于食用当季的果蔬。
辨识特征: 通体雪白,毫无泥土的痕迹,表面光滑得像被漂洗过,且闻不到任何泥土清香。
莲藕生长于淤泥中,刚挖出来时必定是裹满泥巴、颜色发暗的。市场上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洁白莲藕,很可能是经过柠檬酸或亚硫酸盐溶液浸泡漂白过的。这些化学物质能防止莲藕氧化变黑,延长其“保鲜期”,但过量残留会对健康造成风险。菜农或藕农自己食用的,一定是带着新鲜泥土、自然颜色的莲藕。购买时,略带泥土、颜色微黄、有自然清香味的莲藕才是首选。
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的豆芽,通常会有根须,且芽体不会如此肥胖。为了加速生长、提高产量并保持“好看”的形态,一些商贩会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使用无根剂(如2,4-二氯苯氧乙酸)和增白剂。这些化学物质能抑制根须生长,并使豆芽变得粗壮。菜农自己绝不会吃这种“化学豆芽”,他们会选择自身发的,或者购买那些有长有短、带有天然根须、颜色微微泛黄的豆芽。
辨识特征: 表皮发青,或者发芽,摸起来有些发软,切开后中心有一圈硬硬的、颜色偏深的部分。
土豆一旦发芽或变青,龙葵碱的含量就会急剧升高。这种毒素大多分布在在芽眼、青皮和靠近中心的部位。即使你挖掉了芽,毒素也可能已扩散到土豆内部,尤其是那个煮不烂的“硬心”,很可能就是龙葵碱高度集中的区域。摄入过量龙葵碱会引起食物中毒。储存土豆的菜农,一经发现土豆有发芽迹象,通常会将其丢弃或用作它用,绝不会端上自家餐桌。
辨识特征: 掂起来手感发轻,根部发软,切开后能看到明显的“糠心”(内部呈海绵状、干瘪有空隙)。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但这里的萝卜指的是新鲜、水分足的萝卜。深秋是萝卜大量上市的季节,但有些萝卜储存时间过长,或者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先期抽苔,导致水分和营养大量消耗,内部纤维木质化,形成“糠心”。这样的萝卜口感如同嚼蜡,营养价值也大幅度的降低。菜农在采收时,一经发现糠心的萝卜,都会挑出来处理掉,因为自家吃,追求的就是那一口清甜爽脆。
首选时令本地菜: 像白菜、萝卜、山药、南瓜、芋头、菠菜等,都是深秋的“当家菜”,顺应自然规律生长,营养和口感都处于巅峰。
不“以貌取菜”: 带有虫眼、形状不规则、带着泥土的蔬菜,往往更天然。过分追求“颜值”,可能会适得其反。
相信天然香气: 自然成熟的蔬菜会带有其本身独特的清香,而经过化学处理的,气味要么很淡,要么有些刺鼻。
饮食健康无小事,尤其是在换季之时,家人的肠胃更为敏感。多一份留心,多一份知识,就能为家人的健康多筑起一道防线。下次去菜市场,不妨多看一眼,多想一想,避开这些“坑”,把最新鲜、最应季的美味带回家。

